梁内力抗力比验算问题
陈威延
在YJK梁施工图模块的“校审”项中,可以输出梁内力抗力比的验算。但是在验算过程中,经常有用户会提出疑问:
配筋结果中的配筋面积不是根据效应及承载力计算得到的吗,为什么施工图中还存在内力抗力比不满足?
下面我们为大家解答造成内力抗力比验算不满足的原因,并给出如何调整才能满足梁内力抗力比验算的方法和建议。
梁内力与抗力比的含义:
内力抗力比:是基本组合下的梁弯矩包络值与施工图中梁纵筋配筋抗力的比值。该值大于1是不安全的,而越小安全储备越高,接近1配筋最优。
在梁施工图中选出实配钢筋后,需要验算内力抗力比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不满足,则可以尝试增加实配钢筋去满足内力抗力比的要求。为保证计算配筋与实配钢筋的一致性,这种实配面积的增加是有限度的。当不能通过放大实配钢筋来解决内力抗力比时,通常说明梁截面过小或钢筋排数过多,这种情况下通过增大梁截面或增加混凝土标号解决更加合理。
影响施工图中内力抗力比不满足的主要原因:
1.程序在计算配筋时,是假定的钢筋面积来反算承载力。在计算的时候程序默认按照箍筋直径为10,纵筋直径为25,这样有可能会导致计算的钢筋直径比实际所需的纵筋直径大,而计算内力抗力比是按照实配钢筋来计算的。我们可以借助考虑受压钢筋时混凝土受压高度的计算公式来判断,详见图一:
当实配纵筋与假定纵筋同排数时,且直径小于计算假定的纵筋直径25时,此时as及as’会减小,h0及h0-as’是增大的,那么可能会造成图一中根号内的结果变大,从而受压区高度变小;当实配钢筋排数过多时,考虑实配钢筋后,可能受压区as’小于计算假定,受拉区as 大于计算假定,造成纵筋合力点向内移,导致力臂减小,受压区高度也会减小,抗力也会减小;当受压区高度小于2as’时,需要按混规6.2.14重新计算承载力,此时由于不考虑混凝土受压区贡献,仅是受拉区钢筋提供承载力则会造成不足,详见图二。
图二
2. 如果前处理参数中还考虑了“矩形混凝土梁按考虑楼板翼缘的T形梁配筋”,此时对内力抗力比也有影响,主要体现在bf区别上,考虑翼缘的影响。前处理是按不大于每侧3倍板厚考虑的翼缘宽度,详见图三;施工图是按《混规》5.2.4考虑翼缘宽度,详见图四,两处取值不同,也有可能导致受压区高度减小。由于考虑楼板翼缘主要是用来计算底筋,所以当梁底内力抗力比不满足时,可能也是由于考虑该参数所致。
图三
图四
下面我们通过两个案例,依据上部计算结果中的构件详细计算书,与施工图中内力抗力比计算书,来验证上述原因:
案例一,图五中右支座负筋内力抗力比不满足。
图五
首先通过构件详细计算书查看假定的as及as’,详见图六:
25(保护层)+10(箍筋)+12.5(纵筋中心距,本案例上部结构计算时仅需要单排钢筋)=47.5,
图六
其次再通过面积显示菜单项查看内力抗力比计算书(详见图七),计算书中可以看到,右支座实配钢筋选筋时受拉区上筋为4根20/2根18,此时as=55.7>47.5;受压下筋为3根22,此时as’=44<47.5。求得的受压区高度x<2as‘,所以此时用到《混规》6.2.14,不再考虑受压区混凝土及受压钢筋的贡献,仅由受拉钢筋提供承载力,所以导致内力抗力比验算结果不满足,详见图八。
图七
图八
案例二,图九中梁底筋内力抗力比不满足,同时参数勾选了“矩形混凝土梁按考虑楼板翼缘的T形梁配筋”:
图九
同样依据上部计算结果中的构件详细计算书,与施工图中内力抗力比计算书进行对比:
上部结果计算时,如果考虑受压区板翼缘的贡献,是将考虑每侧宽度不大于板厚3倍范围内的板翼缘贡献,按考虑翼缘后T形截面进行配筋设计。
本案例梁截面400x900,板厚h=250mm,上部结构计算时bf=2x(250x3)+400=1900,见图十。
图十
查看内力抗力比计算书,由于验算时是依据《混规》表5.2.4,本案例属于l0/3的情况,注意这里l0依据规范规定是取梁的净跨,由于此梁净跨7000mm,l0/3=7000/3≈2333mm。
详见图十一。
图十一
当不勾选此参数时,查看梁内力抗力比校审结果,此时不再提示WKL14的第4跨的跨中底筋不满足内力抗力比验算,不过同样也可以看到,由于不考虑受压区板翼缘的贡献,底筋的配筋面积是有所增加的,详见图十二。
图十二
调整内力抗力比满足验算的方法:
1、 实际解决办法,放大上筋或下筋(见图十三)。注意:程序中的配筋放大系数是对计算配筋面积放大的;对于构造配筋面积起控制作用的情况,调整后的面积不能直接体现在放大系数上,此时可结合手动修改配筋来实现。
图十三
2、 还可以通过加大梁截面,修改混凝土强度等级,优化传递给梁的荷载,合理调整相关范围的结构布置等。
下面我们还是通过一个实际案例,验证用加大实配钢筋的方法来调整内力抗力比的验算:
以梁右支座负筋为例,实配钢筋4根20+2根18,配筋面积为1762,改为6根20后,配筋面积为1885,再次校审,满足右支负筋的内力抗力比要求,详见图十四。
图十四
结论:
1. 影响施工图内力抗力比不满足的主要因素有:梁顶、梁底的实配钢筋与计算假定的
纵筋直径不同或者排数不同、参数是否考虑了“矩形混凝土梁按考虑楼板翼缘的T形梁配筋”、通筋面积、下部纵筋伸入支座根数等。
2. 调整调整内力抗力比满足验算的方法:通过上下纵筋放大系数、手动修改实配钢筋、加大梁截面、修改混凝土强度等级、优化传递给梁的荷载及合理调整相关范围的结构布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