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常见问题(二)
软件对剪力墙自动进行单元划分,默认的单元尺寸是1m。但是单元划分不正常的情况下常造成计算不能正常进行。
单元划分不正常的原因主要是用户的轴线、节点不规则,如上下层同一位置的墙却不在同一轴线上,而是布置在距离过近的两条轴线上,墙上的无用结点太多,等等。
高层剪力墙结构,结构计算提示缺少约束,不能计算下去。
根据日志的提示,找到导致出错、提示缺少约束的位置,他在网格划分图上的一个红色节点处。
用户邮件的回复:将墙元细分尺寸改小一些就行了,我这改为0.5可以正常计算了;
但是如上的方案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
出错位置的剪力墙在1-3层布置完全相同,单元划分中为什么会出现多余的红色节点?
原来,图中1-3层的那道水平向布置的墙虽然位置相同,却被布置到了不同的两条轴线上。
1层墙的轴线布置在墙的中间,2、3层墙的轴线布置在墙的上边缘,2、3层的墙是按照偏心布置的。由于上下层轴线有150mm偏差,墙上过近的节点造成剪力墙划分单元障碍,导致计算不过。
应将1层出错处的墙偏心调整成与上一层相同。
将1层墙的轴线往上平移150mm,使其与2、3层的轴线位置相同,从而合并了两层的轴线之间150mm的偏差。
修改后计算正常进行。
软件剪力墙对剪力墙虽然可以自动划分单元,但是不规范的建模方式可能对剪力墙单元划分结果造成异常,导致软件运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计算不过。
用户应明了剪力墙自动单元划分的原理,避免轴线网格和节点的过近现象。
模型生成数据时出现崩溃
在生成计算数据的墙元生成时出现崩溃。
邮件回复:如图示位置剪力墙有多余节点打断,需要稍微调整一下模型,具体位置见附件截图,我这可以正常计算的工程见附件,我的版本是1.7.0.0。
这个问题靠编程人员追踪才查到问题。
问题出在1层平面箭头所指的位置,如下图中竖向的上下两道剪力墙,本应布置在同一条轴线上,但是却布置在了相距仅100mm的两条轴线上,转角处的剪力墙出现了相距仅100mm的两个节点。
将下面那段竖向墙所在的轴线向左平移100mm,使其与上面那段墙的轴线重合,转角处剪力墙的原来相距过近的两个节点重合成一个节点。
经过这样的修改,结构计算正常。
软件剪力墙对剪力墙虽然可以自动划分单元,但是不规范的建模方式可能对剪力墙单元划分结果造成异常,导致软件运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计算不过。
本例的用户建模中对轴线网格的设置太过随意。
用户应明了剪力墙自动单元划分的原理,避免轴线网格和节点的过近现象。
当剪力墙内多余的无用节点较多时,可能影响计算的稳定性。当层数较多时,人工删除这些多余节点需要较多的工作量。
软件在建模中设置了菜单“清理网点”,其中设置了选项“清理墙中的无用节点”,如果将该选项勾选,则可以自动清理墙中的无用节点。使用本菜单软件可将位于同一直线墙段内、该节点上无其他构件布置、且该节点非上层下传的节点自动删除。
计算模型报错程序退出,生成数据不过。
一点生成数据菜单就发生崩溃。
邮件回复:生成数据至墙元剖分时崩溃,是因为第16标准层的105节点与106节点距离特别近(如图)图),用层间编辑把105节点的删掉即可。
使用清理网点菜单,并勾选“自动清理墙中的多余节点”,多余的105号节点被清除。随后进行的后续结构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但是,查看其他各层,剪力墙中普遍存在较多的多余节点,本工程层数较多、体量较大,剪力墙在立面上还有收进或者凸出的变化,这些多余的节点很有可能继续使后续的计算不稳定。
为此,我们对各层的剪力墙都进行了清理网点的操作。
软件剪力墙对剪力墙虽然可以自动划分单元,但是不规范的建模方式可能对剪力墙单元划分结果造成异常,导致软件运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计算不过。
使用菜单“清理网点”,并勾选“清理墙中的无用节点”,则可以自动清理墙中的无用节点,从而保证模型的健壮性,避免后续计算的不稳定现象。
斜撑的布置参数中,有偏心,也有偏移。
斜杆布置在节点上,斜杆的轴线是指斜杆两端节点的连线。
偏心是斜杆相对于斜杆轴线的偏心,分为X偏心和Y偏心两个数值。
偏移是斜杆端点相对于所在节点的偏离距离,分为上端点X、Y偏移和下端点X、Y偏移四个数值,用于斜杆某一端的节点和当前层斜杆布置的节点不同的情况,比如为了减少平面上的节点数量,对于斜撑可以仅使用一个节点定位,斜撑的另一端输入偏移值,软件根据偏移值自动找到相邻层的节点,因此某一端设置偏移是为了查找相邻层的节点并与相邻层的节点相连。
如果把偏心当作偏移输入,软件将查找不到相邻层的节点,从而导致斜杆该端处于悬空状态,造成计算错误。
钢结构模型,模型计算崩溃。(实际是斜杆的偏心当作偏移输入,造成连接不上)
生成计算数据后提示出现大量错误,数检报告如下图,有大量的“悬臂支撑单侧铰”,表示斜杆一端悬空,这显然不对。
查看1层模型,边跨斜撑与轴线有400mm的偏心,但是打开这些斜撑的布置属性,看到没有按照斜杆的偏心输入,而是当作偏移输入了。
正是这种偏移的输入,导致斜杆的某一端不能与楼层杆件相连,造成斜杆处于悬空或者悬臂状态。
将边跨的各个斜杆的原有的偏移值置为0,改为输入偏心值。
修改后后续的计算正常进行。
用户应明了斜杆布置参数中的偏心和偏移的概念,不能把斜杆的偏心当作偏移值输入,否则将造成计算不过或者错误的计算。
上部结构计算中,软件对于水平的楼板自动按照默认的刚性板计算。当楼板出现错层时,软件默认按照竖向错开的两块或者多块刚性板计算,这种相距过近的刚性板容易导致应力集中、导致某些构件的内力异常现象。
为了避免错层结构的计算异常,可把存在错层楼板的楼层设置为全部或者局部弹性板,至少设置为弹性膜,设置弹性板将增加计算工作量,按照现在YJK的计算能力,这种计算量的增加对计算效率的影响很小。
当错层结构出现某些构件超限时,可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将超限构件周边的楼板设置为弹性膜或者其他类型的弹性板。
第一层中左侧局部梁降标高2m,造成相连的三根柱计算结果超限,什么原因?
错层处的柱抗剪超限,查看该柱的构件信息,可见X向组合剪力达到3309kn,截面不满足抗剪要求。查看X向地震的单工况剪力,该柱剪力突变,达到768kn。
该柱的纵向配筋也较大。
YJK错层处短柱抗剪超限,经查X向地震剪力达到将近800,出现突变增大,而相邻柱的剪力在100-200。
剪力出现突变增大的原因是错层高低跨处按照默认的刚性板计算,由于上下两块刚性板作用,容易发生短柱的剪力突变。
解决方案是将这里的楼板设置为弹性膜,本例设为弹性膜再计算后,错层处短柱剪力降为328,X向组合剪力从3309降低到1560,不到原来的一半,不再抗剪超限。该柱的纵向配筋也大大较少。
错层处刚性板模型容易剪力突变,解决方案为把楼板设置为弹性膜,这是一个典型常见问题。
上部结构计算中,软件对于水平的楼板自动按照默认的刚性板计算。当楼板出现错层时,软件默认按照竖向错开的两块或者多块刚性板计算,这种相距过近的刚性板容易导致应力集中、导致某些构件的内力异常现象。
为了避免错层结构的计算异常,可把存在错层楼板的楼层设置为全部或者局部弹性板,至少设置为弹性膜,设置弹性板将增加计算工作量,按照现在YJK的计算能力,这种计算量的增加对计算效率的影响很小。
当错层结构出现某些构件超限时,可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将超限构件周边的楼板设置为弹性膜或者其他类型的弹性板。
在平面中部的楼板错层处,柱和梁都有不少的超筋超限。
查构件信息:
可以各单工况内力,得出主要由恒载和活载造成的
短柱只有一侧有梁,另一侧无梁。
玫瑰色的梁有弯矩。
弯矩不平衡,由于V=M/h,h为短柱高,由于h较小,产生的剪力较大。
于是柱子抗剪不足。
2.梁。
由于边跨的位置,导致弯矩不平衡,剪力较大。
主要原因是由于模型在错层处梁,相邻的两块板采用了刚性板。
由于两块刚性板的剪力,导致剪力过大,不符合实际情况。
把错层梁,两侧的楼板指定为弹性板6,再次进行计算,考虑楼板面内的刚度。
于是柱子就不超限了。
超限大大减少,柱不再超限
在楼板错层处,不符合刚性板假定,要考虑楼板的面内刚度的影响。
应该采用弹性板6,是符合计算模型假定条件的,对于两层楼板的短柱超限,也是大大减小。
壳元梁即梁就是指对梁按照细分的壳元计算,指定的壳元梁可以共同承担下层和上层的荷载作用,并按受弯构件设计。
附件模型第6层层高2.15,该层有几根转换大梁,梁高2.8,大于该层层高。设计的原意就是让该梁同时连接该层的顶板和底板。建模的时候我在第6层布置该梁,在下一层的同一位置布置一根虚梁,请问这样是否可行?这样能保证第6层底板(5层楼板)的荷载导到第6层顶的这根转换梁上吗?麻烦尽快回复!谢谢!
将6层2800大梁改为2150高,将5层同样位置的梁改为650高,如果梁的跨中有节点,上下层对应梁的节点必须对应,上下层的梁的偏心必须相同,这样确保上下层梁的壳单元协调连接。6层大梁设为托墙转换梁,5层大梁设为壳元梁,5、6层楼板设为弹性板6,导荷方式采用有限元计算方式。软件可将5、6层梁合并受力,共同承担5、6层楼板传来的力。
下图为在等值线菜单下,通过三维墙查看的恒载下5、6层合成的梁受力状况,可见最大拉力在5层梁跨中。
查看5层弹性板恒载下Z向变形图,可见转换梁处对板支承作用明显,如果是原来输入的虚梁,不可能对弹性板形成这样的支承作用。